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中选择六轴惯性测量单元(IMU)还是九轴姿态参考系统(AHRS),需根据成本要求、具体应用场景、精度需求和环境条件综合判断。以下是结合市场主流技术的深度分析:
一、技术本质差异
1.六轴惯性测量单元(IMU)
由三轴陀螺仪(角速度)和三轴加速度计(线性加速度)组成,通过互补滤波或卡尔曼滤波融合数据,输出相对姿态(俯仰角、横滚角)。其核心优势在于成本较低、低延迟(<1ms)、高刷新率(500Hz+),适合高频动态控制,但陀螺积分得出的航向角(Yaw)会随时间漂移。
2.九轴航姿参考系统(AHRS)
在六轴基础上集成三轴磁力计,通过地磁场提供绝对航向参考,形成完整的三维姿态解算(Roll/Pitch/Yaw)。其核心价值在于长期姿态稳定性,在良好磁环境下进行空间校准后航向精度可达 1°,但在实际应用中需应对磁场干扰问题,这需要深入了解地磁场计算相关知识及复杂的算法。
IMU面临一个核心挑战是通过积分角速度得到的姿态角(特别是航向角Yaw)会随着时间积累误差,产生漂移,最终导致方向完全错误。在水平面上,加速度计无法区分重力和任何水平方向的加速度。因此,它无法校正航向角(Yaw)。机器人的任何运动(走路、转身)都会被视为干扰,导致加速度计不能用于Yaw角校正。结果就是,机器人的航向会随着陀螺仪的漂移而逐渐迷失。AHRS增加了磁力计,它可以感知地球磁场的方向,类似于一个电子罗盘,磁力计提供了一个绝对的、不受运动影响的外部参考方向,可以用来持续校正航向角(Yaw),从而有效地抑制Yaw角的漂移。
对比分析
特性 | 惯性测量单元(IMU) | 航姿参考系统(AHRS) |
航向角精度 | 差。随时间漂移,无法自校正,必须依赖外部传感器(如摄像头、GPS、LiDAR)来重置。 | 好。通过磁力计提供绝对航向参考,能有效抑制长期漂移。 |
抗干扰性 | 非常好。在剧烈运动、高加速度环境下,仅依赖陀螺仪和加速度计,不受磁场干扰影响。 | 可能受影响。机器人的电机、金属结构、外部环境(如钢筋、电器)会产生磁场干扰,导致磁力计读数失准。 |
整体成本 | 低。生产成本低,不含三轴磁力计,硬件成本低,自动标定。 | 高。需无磁转台二次标定,生产成本高,内置高精度三轴磁力计,BOM成本增加。 |
技术复杂度 | 相对较低(通常使用互补滤波或EKF,但只融合两种传感器)。 | 较高。需要更复杂的传感器融合算法(通常是EKF、Madgwick或Mahony滤波)来权衡磁力计数据的可信度。 |
系统初始化 | 需要外部输入来确定初始航向。 | 上电即可获得绝对航向。 |
二、九轴姿态参考系统(AHRS)的挑战与解决方案
九轴姿态参考系统(AHRS)最大的挑战是磁干扰。在人型机器人上,这个问题尤其突出,因为机器人体内就有大量的电机和磁性材料。
解决方案是先进的传感器融合算法和系统设计:
1. 自适应滤波算法:如扩展卡尔曼滤波(EKF)。这些算法会实时评估磁力计数据的可靠性。当检测到强磁干扰时(例如机器人自身电机大力矩输出),算法会智能降低磁力计在融合中的权重,将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权重加大,或自动切换成“六轴模式”,当干扰减轻或消失后,再融合磁力计数据。
2. 软铁和硬铁校准:在机器人组装完成后,进行一次详细的磁力计校准,补偿机器人自身结构造成的固定磁场偏差。
3. 多传感器融合:这正是在人型机器人上的标准做法。将AHRS与视觉里程计、腿足式机器人的关节位置传感器(实现基于 kinematics 的航向推算)、LiDAR SLAM等相结合,通过一个主滤波器(如基于EKF的SLAM算法)来得到最优的姿态和位置估计。AHRS在这里扮演了一个提供高频、短期相对姿态和绝对航向参考的关键角色。
总之,在不考虑成本的前提下,对于人型机器人这个特定应用,九轴航姿参考系统(AHRS)是人型机器人更优的选择。北微传感近期发布的DMC系列九轴航姿参考系统(AHRS)是专门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的智能高精度惯性姿态传感器,采用了先进的多传感融合算法和系统设计,含有快速校准、抗干扰与磁场干扰识别算法,有效解决了磁场干扰问题,产品出厂前经过航空级转台标定,可以随意在空间中运动并进行智能校准,使得其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也能提供准确的、高达1kHz姿态数据数据输出,确保人型机器人空翻等高难度动作的姿态准确性。
有关对产品安装、使用及维护等问题,
可以通过这里联系我们